大腸癌年輕化 專家:1成40歲以下
發布時間: 2016/04/22 00:24
香港「頭號癌症」大腸癌年輕化,有專家指已多達1成個案年僅40歲或以下,公院大腸鏡檢查排長龍,部分醫院要輪候2年,估計輪候者數以萬人計。據悉,醫管局有意將部分有大腸癌病徵的個案外判至私人市場,但病人要自行負擔部分費用。
患末期肺癌的梁女士(化名)前年中大便出血,到瑪麗醫院腫瘤科覆診時醫生即時為她寫轉介信照腸鏡,更在信上寫明「Urgent(緊急)」,未料最終排期至2016年中,其女兒當時一怒之下將排期紙撕毀:「末期癌症病人Urgent都等兩年,唔Urgent的話都唔知要等幾耐!」
知情人士估計,醫管局每個聯網現有數以千人正輪候大腸鏡檢查,以7個聯網合計,相信公營醫療中或有數以萬計個案正在輪候,除了瑪麗,另一龍頭公院威爾斯醫院,非緊急個案亦需輪候約2年,緊急至已出現缺鐵性貧血的個案,也要輪候4至6個月。
上周政府宣布9月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後,食衞局局長高永文曾透露,隨着計劃開展,可預見醫管局與大腸癌有關的工作量亦會增加,包括大腸鏡服務,故局方正密鑼緊鼓推出一個公私營合作計劃。據悉,醫管局已拍板將部分有大腸癌病徵、需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個案,外判私營醫療市場,醫管局會補貼部分的成本,但病人必須自付部分醫生收費。有關計劃的詳情仍在草擬中。
市民對大腸鏡檢查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暨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分析指有多個因素,包括近年大腸癌的病發率上升及病人與醫生的意識提高等有關。胡指,50歲以下的個案數目升幅很快,已有多達10%的病人年齡是低於40歲,不少病人只有30多歲。他舉例說,以往25歲病人有便秘、大便出血及大便習慣改變,醫生不會轉介照腸鏡,會先觀察,但現在不會等;加上不少公院簡化安排病人照腸鏡的關卡,這些都是造成腸鏡服務排長龍的原因。
數據顯示,2013年20至44歲大腸癌發病的人數為215人,人數與04年比較升近17%;而這個年齡組別的發病率升幅更顯著,達到23%,反觀長者的發病率同期不升反跌。胡稱,過去10年本地大腸癌病發數目上升了1倍,但大腸鏡檢查需求上升4倍以上,醫管局雖然有增加資源安排醫生加班在夜間為病人照腸鏡,但人手有限。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則認為發病年輕化不明顯,愈來愈多沒有病徵的中年市民要求接受大腸鏡檢的市民,與社會認知增加有關。
對於醫管局外判的安排會否令私營照腸鏡服務加價,胡志遠指存在變數,包括經濟下行壓力,據他了解,個別醫生數年以來的基本腸鏡收費都能維持在5,000至5,500元,但一些較高端的服務提供者則眼見醫管局難以應付人龍,收費有上調趨勢。
朱建華則認為對私營市場影響不大,以九龍法國醫院為例,一日可進行200個大腸鏡檢查,私營市場足以吸納需求,而需求大亦或令市場費用下調。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黃至生指出,先導計劃中或不多於1萬人需進行大腸鏡檢查,加上外判服務、整體需求量不一定增加,故不憂慮價格會上升。